为了实现全面推进学院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目标,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任务和要求,结合学院和巢湖经济社会的实情,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办学定位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尚德重技,质量兴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走产学结合发展的道路,立足巢湖,面向安徽,辐射周边。培养面向医药卫生、汽车、机械、财经、计算机、食品、化工、旅游、环保、建筑等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办学规模适度,专业结构优化,人才质量上乘,创建示范职院。
第二部分发展背景
一、新校区的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由市政府投资4亿元兴建的巢湖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一、二期工程,历经四年多,现已基本建成,并于2010年8月投入使用。新校区规划面积792亩,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可容纳学生10000人。整个新校区面积宽广,建筑宏伟,设施齐备,校园优美,这不仅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而且新校区的投入运行,一改过去长达8年的一院四校区的分散状况,为学院教育教学的高效运行和有效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教育规模发展适度,教育结构布局合理。
学院现有医学分院、经济贸易系、计算机应用技术系、生物应用技术系、汽车应用技术系、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巢湖分校、基础部等7个教学系部,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能对40多种相关专业的初、中、高级职业资格进行鉴定并颁发证书。目前在校生规模7000余人。学院的教育规模发展与学院目前的硬软件条件相称,在教育结构上体现了以高职教育为主,中职教育和成人教育及行业培训为辅的合理布局。
三、师资队伍力量雄厚,教师结构比较合理。
学院现有教职工485人,专任教师总数254人,具有副高以上的教师56人,占专任教师27.32%。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43人,占专任教师20.9%。双师素质教师95人,占专任教师46%。教师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近几年来,学院非常重视师资培养,出台激励措施,要求教师每年到行业、企业一线进行实践学习,使教师了解到了所教专业的相关行业、企业的一线信息动态,训练并提高了专业教学能力。学院还加大了教师培训力度,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培养方式,先后多次邀请了10多位高职教育专家、领导到学院为广大教职工作高职教育理念、评建工作、精品课程建设、高职教学法、说课等培训,“十一五”期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实践锻炼、进修达128人次,27名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并顺利完成学业,另有24名青年教师正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选派了5名专业教师作为访问学者。共引进、调入、聘用了75名专业教师,其中具有本科学历的51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的24人。目前,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66人、省级学科带头人4人,市级学科带头人3人,院级专业带头人32人,教坛新秀5人,师资结构不断优化。通过学习培训,一批高职理念鲜明、高职教育素质和能力较强、积极主动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的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院教育教学的骨干、中坚。
四、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近几年来,学院大力加强内涵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校企结合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2009年顺利通过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1、优化整合专业建设,初步构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职专业结构。“十一五”期间,学院针对专业面太广太散,专业群建设薄弱、教学资源紧缺、运行效益低的一系列问题,对原有专业进行优化整合。学院设有护理、康复治疗技术、会计(注册会计师)、工程造价、医学检验技术、药学、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计算机网络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等专业30个。形成了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优势专业群。
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革力度,形成了国家、省、学校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现有护理专业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1个,安徽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安徽省教学改革示范专业1个,安徽省特色专业1个,院级重点专业5个。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3门,院级精品课程14门。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形成。学院高度重视校企结合、工学结合这一高职教育的有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确立了“全方位,全过程”的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策略,推行“三同”人才培养模式--即校企双方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过程,共同完成顶岗实习与就业工作。现在与学院签署校企合作协议的医院、企业109家,与行业、企业单位建立了稳定密切的合作关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在企业、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各专业初步形成具有工学结合特征的人才培养方案。
3、推进教学改革,加强质量工程建设。学院积极推行“任务驱动”、“工学交替”、“2+1”、“项目引导”和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针对不同专业采取不同模式,如护理、助产专业采取职业核心能力分段式实操模式;汽车检测与维修等专业采取“2+1”连续不间断培养模式;会计专业采取院内仿真实训与顶岗操作相结合模式;旅游管理专业采取产学融入式模式;园林、食品加工等专业采取工学交替模式;计算机类专业采取任务驱动和项目引导模式等等。
教学改革力度大、效果好。遵循“专业知识够用、技术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良”的人才培养要求,构建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体系,教学组织与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相对接,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强。
4、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与比赛常态化,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学院狠抓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各专业订立了训练方案,做到了“人人参与,人人提高”。学院每学期举行一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聘请医院、企业行业的专家现场点评,把企业行业的标准引入到训练与比赛中,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练”的目标,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学质量普遍提高,我院学生在参加全省的相关职业技能比赛中取得了不少好成绩,不少专业的学生参加所属行业的职业资格证考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第二届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4名学生参加了会计电算化项目比赛,3人取得二等奖,1人取得三等奖,并取得单项团体第二名;在第三届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2人取得二等奖,4人取得了三等奖;在第四届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4人取得二等奖,7人取得了三等奖,11名参赛同学全部获奖。学院成立以来,已为社会培养了7000名高技能人才,学院每年的招生录取率都接近100%,学生报到率均高于全省高职院校平均报到率。学院始终坚持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形成了学院党政主要领导负责,职能部门协调配合,院系两级管理,齐抓共管的就业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就业工作检查考评机制,积极开展学生创业教育,增强学生创业意识,加强就业与顶岗实习相结合,取得了良好效果。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超过96%。学院的社会声誉不断提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五、教学科研、社会培训等工作成果显著。
2006年以来,教师承担各类科研及教改项目63项,其中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市级5项,院级项目44项。全院教师撰写论文227篇;专著6本;教师担任教材主编19人,副主编12人,参编48人,其中获得“十一五”省级规划教材3本;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及奖励4项;完成校企合作项目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取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省级科技成果1项。
学院的培训部、职业技能鉴定站、校企办等社会服务工作机构,专门负责向社会行业的技术培训、技术服务。近两年来,先后开展巢湖市全科医师、社区护士的岗位培训与技能考核,巢湖市计生委基层计生人员检验技能培训和鉴定,巢湖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巢湖市会计电算化考试及巢湖市财政税务系统干部培训,全省汽车维修质量总检验员培训和驾驶员培训、特种工作业培训等,累计培训7000余人次。目前我院已建立了“安徽省汽车维修质量总检验员培训基地”、“安徽省汽车驾驶教练员培训基地”、“安徽省计算机系统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安徽省再就业培训定点机构”、“巢湖市汽车维修技师社会化鉴定考核点”、“巢湖市特种工作业人员培训基地”、“巢湖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会计电算化考点及巢湖市财政税务系统干部培训基地”等。在技术培训的同时,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项目19项,获证数达2493人,示范带动作用彰显。
六、“以教学为中心”的地位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得到了足够的改革支持和条件保障。
学院举全院之力,为教学工作提供足够的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在收入分配上向一线教师倾斜,奖励在教学工作中和科研工作的成绩优秀者。学院高度重视教学实训条件的改善,近几年来,投资兴建实验实训基地总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56个实验实训室,满足了学生校内技能训练的需要。。目前学院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已达2000多万元。学院每年投入足够的经费购置实训教学材料,保证各专业、班级校内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七、崇德重技常抓不懈,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学院加强学风建设,把思想教育和行政管理手段结合起来,狠抓各教学系主管学生德育工作的党总支书记、系主任和辅导员,学生干部“三支队伍”的建设培训,提高了三支队伍的素质和管理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两课活动,学生的课外活动有声有色。结合形势和巢湖市的发展要求走向社会开展各种活动,常规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并取得了优秀成绩。
八、教育管理规范运作,运行效率不断提高。
在“以评促建”中,学院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的规章制度,编印了《巢湖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制度汇编》,使学院各方面的工作都能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规范有序。学院组建了教学工作委员会,专门研讨和决定学院的教学工作重大事项。学院教务工作严格执行教学管理规范,做到了工作有计划,实施有步骤,检查有标准,考核有结果,保障了教学秩序稳定运行。学院利用校园网这一现代化教学平台,建立了网络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了学生学籍档案,实现了学籍管理的规范化、常态化。加强了考风考纪建设,规范了考试工作。建立了教学督导室,组建了专兼职结合的督导员队伍,通过听课和检查来实现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学院每学期的学生座谈会和教师座谈会也常态化,广泛收集一线师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运行效率。
第三部分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所提出的目标任务,创新办学体制机制,突出高职教育特色;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深化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增强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实现行业与学校相互促进,巢湖经济社会与学校和谐发展。把我院建设成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
二、发展思路
巩固在教育教学内涵建设和硬件建设上的成果,充分利用适合学院发展的各种有利条件,大力解决制约学院发展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深化教学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面向市场,面向地方,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走提高质量效益优于规模发展之路,注重以高职教育为主,各类教育为辅布局合理的教育结构,提高学院的办学竞争力,把学院发展的重心放到内涵建设上,把工作重点放到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上,坚持“以人为本,尚德重技,质量兴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把教育质量视为学院发展的生命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把学院建成一所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0000人,其他类学生2000人,以高职教育为主,中职教育和成人教育为辅的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建成一支与教育教学相配套相适应的高水平高素质高能力的师资队伍和干部队伍,建设一批在省内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特色专业群,使学院各方面的工作上一个台阶。
(二)具体目标。
1、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到2015年,在学院现有全日制高职学生7000多人的基础上,使在校全日制高职学生达到10000人,高职教育专业35个,并建成能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实训室和实训基地。
2、适度发展中职教育。到2015年,学院的在校全日制中职学生达到1800人,加强和改善对中职教育教学的管理,巩固中职教育的成果。
3、持续发展成人教育。到2015年,通过与国内知名高校联合开展成人本科学历教育,利用电大开放式办学资源,使在册学生达到2000人。发挥培训基地和中心的作用,积极开展职业培训,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积极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区经济社会服务。
4、建成一支与学院教育教学相配套相适应的高水平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队伍,提高学院中层干部的水平能力。到2015年,专任教师达到450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应占教师总数的35%左右,具有硕士以上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5%以上,其中45岁以下硕士学位的占70%左右。双师素质的教师达专业教师90%,使企业、行业的兼职兼课教师达50%,优化师资队伍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进一步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建成院级优秀教学团队10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3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遴选与培养“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坛新秀”,提高专业教师综合职业素养与实践教学能力;在培养现有专业带头人的基础上,引进和培养在业界有重大影响、有较高声誉的技术专家;聘请行业、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50名为兼职教师,充实10个专业教学团队。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 。
十二五期间,对学院的中层干部进行一轮培训,使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工作业务能力得到较大幅度提高,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对干部的要求。
5、强力推进专业和课程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建成产学结合紧密、工学结合突出、就业率高和就业质量好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群。在十二五建设期内,重点建设护理、会计、医学检验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5个专业,并在以上专业领域形成产学结合紧密、工学结合突出、人才培养质量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好的特色专业群。
6、建成一批具有先进性、创新性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重点建设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中心、会计实训中心、计算机网络实训中心、护理实训中心、临床检验实训中心等包含25个具有真实(准)工作环境,具有先进性、创新性的校内实训室,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社会技能培训鉴定、企业培训和技术开发与服务的领先能力。建成130个工学结合紧密的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
7、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开发一批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引入行业、企业职业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力争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60门,形成一批包括优质核心课程、特色教材和多媒体课件组成的优质教学资源,并带动院内20个以上相关专业主干课程水平的提高,显著提升教学质量。
8、提高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度,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建立公共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提高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度、覆盖面。积极为社会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五年内完成24000以上人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对口支援省内两所高职院校,成为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中心。
9、推进管理能力建设内容。以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学校管理队伍结构更加合理,素质更加优良,各级领导干部务实敬业、清正廉洁,管理制度更加完善,管理流程更加规范,效率更高,通过班子领导能力建设、管理制度建设,促进学院管理能力的提升。
10、形成完善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与质量保障体系。运用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的程序文件、制度文件。坚持全员参与、过程控制、持续改进的原则,加强教学管理的组织设计、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形成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监控反馈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强化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与保障,确实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11、进一步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巩固和扩大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到2015年,形成成熟的现代高校管理体制,使以人为本、民主管理、依法治校和专家治教理念在学院管理中得到充分体现,实现管理制度规范化、管理队伍专业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管理效率高效化。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修养,建成省级示范学生公寓,打造省级平安示范校园,构建起具有鲜明高职特征和较高文化品位的生态校园、人文校园、和谐校园。
第四部分措施与途径
一、强力推进专业建设工作。
学院坚持“服务社会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校)合作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以校企(校)合作为基础,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全方位带动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外实训就业基地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专业群品牌与特色建设、社会服务功能建设等教育教学工作。
1、本着“服务社会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进一步广泛深入到行业、企业客观的调研,结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经营、生产及发展状况、人才需求等进行分析,以分析的结果作为设置新专业,淘汰旧专业,整合所有专业的依据,使学院的专业设置和建设与服务社会、依托行业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做大做强做精学院的重点特色专业。
2、实行“对接非均衡”的专业发展策略。针对学院专业多,专业建设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实际情况,学院将进一步推行非均衡的专业发展策略,建设好现有的医药卫生、生物技术、汽车电子、财经和计算机等五大专业群,使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群与区域产业布局、产业行业重点相对接。一方面弘扬现有专业的传统优势,实施特色建设,扩大学院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另一方面,对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专业,实行“重点投入、重点建设、重点倾斜、重点监控,尽快做大做强。”
在专业建设顺序上优先保证学院的重点专业建设,然后再依托重点专业的辐射作用全面推进其他专业建设。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优先保证重点专业建设的需要,在搭建校企(校)合作平台、订单培养、工学交替、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推进课程改革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积累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将其在其他专业建设中推广,带动非重点建设专业进一步做好自身专业建设,最终达到让我院各个专业百花争艳的可喜成果。
3、本着“校企(校)合作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校企(校)合作做好做强专业的建设策略。在专业建设上,与企业(校)实现全方位进行专业建设:联合确立专业培养目标,联合安置专业学生实训就业。全过程的工学结合: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行工学结合,专业实训过程中实行工学结合,专业顶岗实习中实行工学结合。使我院的各个专业都能借助行业企业(校)的优势,共同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通过与行业、企业(校)联合办专业,共同培养专业才人,拓宽办学空间,增强专业实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技能人才。
二、落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各项措施。
坚持“优化结构、稳定骨干、造就名师”的方针,按照“质量控制、适应发展、评聘结合、重在使用”的原则,“十二五”期间,采取送培转型、优聘引进、联合培养和独立培养等方式,着力实施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进一步加大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力度。一方面为学院现有的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创造条件、提供平台、压担子,使之能带头搞科研、出成果,起到教师中领头羊的作用。并积极争取推荐为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名师。另一方面继续从教师中选拔素质好、教学和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能不断开拓进取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以及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学术、学科和专业建设带头人。为他们进一步创造条件,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发挥他们的作用,推荐具备条件者参加部、省级优秀人才选拔。
2、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加强“硕博工程”建设,出台《学院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管理办法》,形成更为合理的高层次人才培养遴选、费用承担、薪酬待遇和事业拓展机制。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加大力度引进中青年专家、复合型优秀人才、双师型人才,引进紧缺专业、特别是优化学科梯队中缺门的学术带头人,以此来优化充实我院的教师队伍。紧俏专业引进人才享受巢湖市委、巢湖市人民政府加强工业人才开发推进工业强市规定的有关待遇。
3、加强教师进修、培训工作。一方面加强“转型工程”建设。根据专业调整的需要,对不适应学院发展需要的专任教师通过选送到国内外高校培训,到企业、行业一线蹲点锻炼,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等方式,让其转型为适应学院专业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加强教师的专业进修、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能力和水平。这项工作要有步骤、抓重点、分层次推进,并规范化、制度化。再一方面是鼓励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鼓励教师到企业、行业一线实践锻炼。在开展教师普遍培训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
4、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研、科研工作。切实营造学术氛围,加大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和学术进修的力度,热情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听学术报告,进行专题进修和课题研究,聘请兼职专家对专业、学科建设进行全面指导,鼓励学院教师同外单位联合搞科研。
5、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实现教师队伍优合组合。为此,按照《教师法》和《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学院新进教师应具备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院现有45岁以下的教师这应在5年内通过再职攻读硕士学位途径逐步取得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学位,45岁以下的中青年专任教师在5年内应通过资格考试等途径取得非教师系列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或到企业行业一线进行不少于一年的实践锻炼。
6、建立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双师素质”和兼职教师队伍。一方面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从实训基地、其他高校聘请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高水平的企业专家、技术骨干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承担开讲座、教学、实习指导等任务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参加与专业有关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考试或职业技能等级考试,强化专业技能,学院承担教师相应的费用。
7、深化师资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教师管理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结构化管理转化。要根据教师队伍的择优性、人员上的流动性、管理上的开放性、层次性和目标性,不断充实加强院、系两级师资队伍建设的领导力量和管理力量,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继续深入开展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编制管理制度、职务聘任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改革,使有关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能积极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
8、加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师德修养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要通过思想教育和榜样示范引导教师崇尚师德、爱岗敬业、爱生爱校、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根据新时期教师的特点,结合教师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讲究针对性和实效性,树立起教师爱专业爱学生爱学校的责任心。要协调各个方面坚持把师德工作的系统建设与强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认真实施有关加强师德建设的各类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实际,真正抓出成效。
三、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1、全面启动课程建设与改革工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体系。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为目标,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来组织各专业的课程,形成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实现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和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先由各系选取一个具有辐射作用的重点专业,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计划并实施先行试验。其内容包括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法培训等。
在试点专业课程建设取得一定试验的基础上,启动全部专业群课程建设工作,其工作任务是完成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精品教材等建设工作,全面提高学院专业建设的质量。学院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教师的课程建设与改革。
2、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求学院教师以高职教育观念来设计并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彻底改变那种教师一讲到底或一味依靠课件进行教学的单调消极被动的课堂教学方式。提倡教师在课堂将专业理论与专业实际紧密结合,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动脑、动口、动手,师生双边互动,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在课堂上有机结合起来,提倡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与动感。学生在课堂进行技能训练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切实做好组织和指导作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3、进一步探索适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合格的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展专业,行业(校)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中,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特点,推广“订单培养”“工学交替”“2+1”“2.5+0.5”的培养模式,初步建立适合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要求、校企(校)双方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质量保障及监控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力争培养出一批职业素质好、专业能力强,技术应用水平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合格的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
4、积极推行学分制,加强学籍管理改革。积极推行学年学分制。探索试行弹性学制、完全学分制和辅修专业,以满足学生对本专业、本课程以外的不同专业和课程学习的需求。辅修专业应以增强学生自主创业能力为原则,以培养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目的,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适应不同岗位(群)的能力。规范学院选修课管理工作程序,加大人文素质选修课比例,增开创业选修课程,全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5、狠抓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订出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各项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培养训练的实施安排与平时的课堂教学同步进行,也支持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训练,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提倡并大力支持各专业开展每学期一次的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练,对组织得好、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且效果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荣誉和奖金的奖励,使我院学生的职业技能迅速而有效地提高。
6、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严格规范教学管理。进一步完善具有我院的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探索教学督导工作新机制,建立评估长效机制,坚持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建立并实行每年一次的教学单位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实践教学评估等机制。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与机构,进一步规范教学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强化考试管理,逐步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常规考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核体系,进一步推行教考分离,努力促进教风与学风良好改观。
四、建设具有职业氛围的实训基地,为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高提供保障。
1、根据学院现有专业的实际,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在市政府批准的200亩教学用地中建一个机电、汽车、电子生产于一体的校内工厂,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建设产学一体的机电实训车间,实现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服务地方经济;联合行业、企业实体,在校内共建现代服务业的训导基地,建设服务于巢湖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的公共平台,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开展校际合作,建好文化教育校外见习实习基地。
2、各专业要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学生数量建设2-5个校内外实训基地或校内仿真实训室。各系要组织各专业教学团队,对实训建设项目进行充分论证,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提高设备使用率和项目建设质量,提高实训基地(含实训室)的建设水平。各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硬件建设,还要注意软件建设,在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探索工学结合、产学合作的运行机制,充分达到又培养人才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理想效果。
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育人质量。
1、坚持“一条主线”的工作原则,坚持把大学生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地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并不断向纵深发展,务求取得实效。“崇德、重技、求实、创新”,建立“三系配套”的工作体系,即党政工团齐抓共管、部门协调配合的组织领导体系,学生与学院、学生与家庭、学生与社会、学生与用人单位综合评价体系,院系两级管理,以系为主、条块结合、师生密切配合、上下互动的工作体系,保证素质教育各项工作的全面推进,提高素质教育工作水平。
2、确立“四位一体”的目标体系。一是突出德育首位,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二是强化能力本位,着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三是注重文化品位,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四是确立身心健康的重要地位,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塑造人格健全的合格人才。强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四个结合”,在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实践中,要努力形成学校与企业、社会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科技推广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与专业知识及综合素质相结合的素质教育工作格局,力争取得素质教育的良好效果。
六、大力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创建美好校园。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师生思想道德水平。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通过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学院又好又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加强教风、学风和作风建设,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按照“抓作风、促教风,以教风带学风”的思路,一是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加强领导作风和机关工作作风建设,营造良好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氛围。二是以规范教学行为、学术道德建设和严谨治学为重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格考核管理,培养严谨治学、敬业奉献的良好教风。三是坚持正面教育引导与严格的制度约束相结合,着力培养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
2、加强法制建设,创建平安和谐校园,依法办校,加强校园治安综合管理,创造良好有序的校园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人文校园。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学院学报、院内社团及刊物上的管理和指导,宣传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思路、校训、校风、办学定位等内容,使之成为凝聚和鼓舞师生的重要载体。开展新校区校园道路、楼房命名征集活动,建设文化长廊,提高校园文化品质。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创建生态校园,校园环境建设既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又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协调,抓好绿化、美化、亮化工作,努力创建园林式、生态型校园,为师生创造优美、舒适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七、扎实做好招生就业工作,保证人才的进口与出口渠道畅通。
1、拓宽生源渠道,稳步扩大办学规模。学院从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狠抓重点专业建设入手,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以良好的社会声誉吸引更多的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我院,并实行“知识+技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职业倾向测试等多样化选拔录取机制。与国内、省内知名企业合作实施联合办学,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实销对路的人才产品,从而提升我院的办学水平与能,以赢得考生的青睐。扩大国际交流,提升办学社会影响力,努力提高第一自愿报考率和报到率。
2、大力做好成人继续教育和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工作。立足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区,充分利用现有的办学条件和优势,为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开展中职毕业生在岗接收高等学历教育,扩大成人继续教育招生规模。面向汽车、特种工、医药卫生、财经等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积极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广大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教师继续培训等工作。大力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处室人员的积极性,使继续教育工作在量与质上有明显提升。
3、狠抓毕业生就业工作,努力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落实“一把手”工程,继续坚持“就业指标刚性化、就业任务全员化、就业信息网络化、就业面向社会化、就业重心基层化”的“五化”原则。努力构建“全程抓就业,全员抓就业和全面抓就业”的“三全”就业工作格局。强化毕业生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促使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内联外引,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与合作,依托兴业优势,力争每个专业建立至少2个就业基地,构建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网络体系,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八、提高管理水平,全力做好管理工作。
学院的管理工作是实践“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的关键所在。要通过管理创新,探索建立现代高校管理体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1、继续坚持并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进一步健全教学工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及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积极推行党务公开,院务公开,形成党委领导,院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高效管理体制,大力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2、进一步完善院、系两级管理,以系为主的管理体制,明确责、权、利关系,合理扩大系的自主权,调动系的办学积极性。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全员聘任制、人事代理和雇员制,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竞争淘汰机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适应学院特点的工资及津贴分配制度,为造就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进一步改革学生管理模式,明确院、系两级管理职责,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逐步形成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学生管理工作新机制。进一步推进后勤改革,提高服务保障水平。结合学院实际,探索建立新型的后勤保障体系,逐步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为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3、建立高效精干的党政管理系统,按照“压缩机关、加强一线、精简效能”的原则,建立“职能明晰、运转灵活、统一协调、精干高效”的党政管理运行系统,精简党政机关人员,严格机构人员编制,使非教学人员比例逐年下降。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依法依章治校。加强干部教育与培训,提高干部素质,建立一支专业化管理队伍。加快信息化建设,以网络基础设施和基本网络技术为支撑平台,积极开发人事、财务、教务、科研、学生管理、资产管理、党政管理等系统。建立基于校园网络的各种信息查询系统,构建数字化校园,实现管理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二O一O年十二月
附件:
1、巢湖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年党的建设规划
2、巢湖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3、巢湖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
4、巢湖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5、巢湖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教科研发展规划
6、巢湖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校园建设与发展规划